他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千年一遇的背锅侠。
说起暴君,我们的脑海中立马就会闪现出“秦始皇”三个字,可是章太炎却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吕思勉说:“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
就连鲁迅也这样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而秦始皇曾经说过: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这16字,令后世开国皇帝都汗颜!
说出这样话的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
修筑长城,并非他要奴役百姓
说起秦始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她不远千里寻夫,却得知丈夫范杞梁已因修筑长城而死,悲痛欲绝在长城下痛哭,结果长城崩塌。
看,秦始皇多残暴呀,人家新婚燕尔,就把孟姜女的丈夫给抓走了,还活活给累死了,事实上: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49年),她是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故事出现时,秦长城尚未修筑。
史书记载,齐长城西段已在公元前557年以前完成,可见,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
但随着历代时势和风俗地不断变化,这个故事最终演变成了孟姜女哭倒秦长城。秦始皇阴差阳错成了实实在在的背锅侠。
另外,关于修长城,一直有人很疑惑:秦始皇既然能统一六国,为什么不一举攻下匈奴,反而劳民伤财修筑长城呢?
其实,秦始皇是想攻下匈奴的。主父偃《谏伐匈奴书》里记载:“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说的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充满雄心壮志,还想一举攻下匈奴,解决边疆的隐患。
于是,秦始皇派蒙恬带兵攻打匈奴,“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让军队在外作战十余年,死亡的人不计其数,但最终没能跨过河,向北前进攻下匈奴。
秦始皇内心焦虑万分:军队在外不仅死伤无数、长期消耗粮草等物资,内耗严重,还迟迟没有进展,要是长此以往下去,必将导致外忧内患。
在权衡利弊之后,修长城的死伤是最小的,于是秦始皇决定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的冒犯,为后代子孙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焚书坑儒,并非他生性残暴
人们都以为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就可以安枕无忧了。但其实统一之后的问题更加棘手。
天下初定,各国文字不同,流通的银子不同,所遵循社会规则不同,所学史书诗书等都不同,彼此沟通交流困难。
据说当年秦始皇发布了一封诏书到南方(原楚国国土),但那里的官吏却看不懂诏书的内容,直接影响到了中央命令的传达。这就像我们去国外,还讲普通话一样,学过的外国人还能听懂一点,没学过的就一脸懵逼。
秦始皇意识到照这样发展下去,必定造成各种混乱。所以秦始皇后来统一了文字,让大家的书信和文章都用同一种文字,这样一来,大家就可以明白对方的意思了。
但这只是解决了表面上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思想上的统一。
那个时候,百家争鸣,有些读书人更是厚古薄今,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故意制造混乱,百姓书读的少,很容易就会被影响。如果不加禁止,很容易影响到朝廷的威信。
那怎么办?统一思想势在必行。
于是在大臣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下令把不是秦朝撰写的历史都烧了。
《史记·李斯传》载:“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意思是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下令收走民间的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让百姓以为都拿去烧了。
但事实上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并没有被烧,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权和相应的政府官员收藏起来了。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有一段记载也可以佐证秦始皇并没有把这类书烧光:“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这段话说的就是当初刘邦军队攻下咸阳城后,萧何先行没收了秦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图书。后来,刘邦从这些图书中获得了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等国家机密,可把他高兴坏了。
倘若当初秦始皇真的已经把那些典籍全烧了,刘邦根本得不到这些重要信息。
还有坑儒一事,最早出现在西汉末孔安国的《〈尚书〉序》中:“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意思就是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文化人为敌,让文化人没有立足之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痴迷于求仙,方士卢生、侯生等在替秦始皇求仙问药失败后,私下议论他的为人,还携带巨款出逃。
秦始皇勃然大怒,于是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四百六十多个方士全部活埋,这就是《史记·儒林列传》所记载的:“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秦始皇所杀之人是“术士”,而并非儒生。
除此之外,其实这件事还另有隐情。自战国以来,人们就热衷于追求长生不老,认为多做善事就可以成仙,这也是帝王们的策略,促进百姓行善,以达到国泰民安。
而方士,则利用人们求仙的欲望,到处招摇撞骗,贩卖所谓的“成仙炼丹”,鼓吹丹药的奇效,动摇人们的意志。
而且这些丹药大多有毒,特别影响身体健康,甚至致死。这完全背离了秦始皇这样的管理者的初衷。以秦始皇的雷厉风行的做事手段,对动摇国之根本的人当然要予以严惩,以此来威慑天下。
由此看来,从始至终,不管秦始皇是焚书还是杀方士,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修阿房宫,并非他贪图享乐
世人都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贪图享乐,“天下第一宫”阿房宫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也曾描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诗中活灵活现地描写了阿房宫里秦始皇穷奢极欲的生活,人们对他贪图享乐的误解也大多来自这里。
但是考古学家后来发现,阿房宫其实只打了地基。
而且,关于秦始皇修阿房宫的原因,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贪图享乐,而是为了一个深爱的女子。
年少时秦始皇嬴政与父母在赵国都城邯郸过着无比憋屈的人质生活,饱受赵国贵族的欺凌,但孤独无助的他只能忍气吞声,经常一个人跑到邯郸城郊外痛哭。
后来,一个住在郊外的赵国女子见他浑身是伤,心生怜悯,便为他熬药疗伤。
在这个赵国女子身上,秦始皇感受到了人世间前所未有的温暖,他觉得这个赵国女子就是命运安排来陪伴他的。在不断的相处中,两人互生情愫,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
相爱的人都想长相厮守,但当秦始皇统一天下想要立赵国女子为皇后时,却遭到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那位美丽善良的赵国女子得知秦始皇进退两难,于是选择自杀,香消玉殒。
秦始皇悲痛欲绝,为了纪念他深爱的赵国女子,他下令修建了阿房宫。所以,后世也称呼这位赵国女子为“阿房女”。
原来,曾经在我们眼中那个性情孤僻,自私暴戾的秦始皇,也是个有血有肉有情的人。
原来,所谓的“焚书坑儒”“奴役百姓”也另有隐情,真相有时候确实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时候我们的认知可能会和事情的真相相悖。
原来,我们对一个人的误解可以这么深,深到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他是暴君,而忽略他的丰功伟绩。
秦始皇这位背锅侠,真是千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