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未分类

大学马哲,复习题大全(含答案) a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人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 BBs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5 .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A .马克思                        B .亚当 • 斯密
C .大卫 • 李嘉图                D .威廉 • 配第
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 .辩证法      B .历史观     C .劳动价值论    D .剩余价值论
10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A .费尔巴哈      B .傅立叶    C .欧文       D .圣西门
1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
A .德国     B .奥地利        C .中国          D .俄国
13 .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与时俱进
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 .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与时俱进
17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 .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 .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18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19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
〔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C  2 . A  3 . A  4 . A  5 . B  6 . C  7 . B  8 . B  9 . C  10 . A  1 1 . B  12 . D
13 . A  14 . A  15 . C  16 . A  17 . D  18 . A  19 . C
二、多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bc   
A . 14 世纪末至巧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 . 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30 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 .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 .垄断资本主义
2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bcd )
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3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 19 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bcd 
A .巴黎公社                                 B . 1831 年和 1834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 1838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 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启蒙思想
5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bc    )
A .康德     B .黑格尔     C .费尔巴哈     D .笛卡尔
6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b  )
A .亚当 • 斯密      B .大卫 • 李嘉图    C .马尔萨斯     D .西斯蒙
7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bc      )
A .昂利 • 圣西门                     B .沙尔 • 傅立叶      
C .罗伯特 • 欧文                     D .托马斯 • 莫尔
8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
A .辩证法     B .劳动价值论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学说
9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abcd    )
A .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 .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 .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bcd   )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b  )
A .阶级性    B .实践性     C .客观性     D .人民性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bcd   )
A .李大钊的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 . “八荣八耻”的“八荣”是(   abcd  )
A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 .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C .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 .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 . “八荣八耻”的“八耻”是( abcd    )
A .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 .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 .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 .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bcd     )
A .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
1 . ABC  2 . BCD  3 . BCD  4 . ABC  5 . BC  6 . AB  7 . ABC  8 . CD  9 . ABCD
10 . ABCD  11 . AB  12 . BCD  13 . ABCD  14 . ABCD   15 . ABCD
三、辨析题
1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声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 .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的产物,现在是 21 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 19 世纪,但没有停留于 19 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 ―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圭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 答案要点 〕
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 答案要点 〕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人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 答案要点 〕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 • 斯密和大卫 • 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6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 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 答案要点 〕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1 .「材料 l ]马克思恩格斯在 1872 年为 《 共产党宣言 》 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 … 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参见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48 一 249 页)
〔 材料 2 〕 恩格斯在 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惜了,暴露出我们当时( 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 10 页)
[材料 3 〕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26 页) 〔 材料 4 」恩格斯在 《 英国状况 ― 评托马斯 •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 》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 一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C 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l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642 页)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 〕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 . [材料 l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 19 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 2 」 1934 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 • 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 材料 3 」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答案要点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仁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 1 和材料 2 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 1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 2 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 3 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三(     c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 .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 .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 .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 单项选择题答案 〕
1 . C  2 . C  3 . A  4 . C  5 . D  6 . B  7 . B   8 . C  9 . A  10 . D  1 1 . D  12 .D 13 . A  14 . A  15 C  16 . D  17 . B  18。 A  19 . D
二、多项选择题
1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bc   )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画饼不能充饥
2 .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 b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bc  )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cd   )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bc    )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bcd    )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bcd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 .某山村小镇自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b )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 .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bd    )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b    )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 .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bc   )
A . “抓典型”            B .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 . “一切经过实验”      D . “欲擒故纵”
12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bcd   )
A . “一分为二”                 B . “和二为一”
C . “万物莫不有对”             D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cd  )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d   )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 .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cd   )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cd   )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 .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bc   )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 .辩证的否定是(  abcd    )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19 .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bc     )
A . “不平不阪,无往不复”        B .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 “和实生物”
20 .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bd    )
A .激变论      B .直线论      C .庸俗进化论       D .循环论
21.“脱离了整体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bd    
A. 整体依赖于部分
B. 部分依赖于整体
C. 整体是部分至和
D. 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cd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把仆人西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辨证决定论的观点
D. 说明事物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bd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 2.AB 3.BC 4.CD 5.ABC 6.ABCD 7.BCD 8.AB 9.ABD 10.AB 11.ABC 12.ABCD 13.CD 14.AD 15.CD 16.ACD 17.ABC 18.ABCD 19.ABC 20.BD 21.BD 22.CD 23.ABD
三、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矛盾分析法。
8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9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10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 .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 答案要点 〕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反映的次序和进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迁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思维舍弃历史细节:偶然性和偏差,才能抓住历史主流、必然性、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更深刻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12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13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首先,人 L 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其次,人工智能自身不具备社会性,它使用功能中的社会性是由人赋予和设定的,因而它不会自觉考虑实施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最后,人工智能没有自身的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因而也就缺乏促使自身的功能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而人类思维则是随社会实践和自身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作为人脑的延长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代替人的部分思维.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但作为人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工具在根本上是受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水平所决定的。
四、材料分析题
1 .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 材料 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 3 ]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材料 4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 1 )材料 1 、 2 、 3 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 2 )材料 4 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 答案要点 〕 ( l )材料 1 、 2 、 3 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 1 、 3 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 2 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 2 )材料 4 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 .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 材料 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 2]《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蟠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蟠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蟠动,仁者心动。”
【材料 3 〕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 l )材料 1 和材料 2 的观点有何异同?
 ( 2 )材料 2 和材料 3 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
( l )材料 1 和材料 2 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 1 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 2 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2 )材料 2 和材料 3 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 3 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 2 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 .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l ]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材料 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 材料 3 〕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请回答:
 ( 1 )材料 l 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 2 )材料 2 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 3 )材料 3 的贡献和错误是什么?
〔 答案要点 〕
( l )材料 1 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 2 )材料 2 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 3 )材料 3 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4 .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 材料 l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 《 原道 》 )
玉不遇砒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 《 梅峰语录 》 卷上)
〔 材料 2 〕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人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 《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 ,商务印书馆 1975 年版)
【材料 3 」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 , “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 55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请回答:
( 1 )分析材料 1 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 2 )分析材料 2 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 3 )谈谈你对材料 3 的理解。
〔 答案要点 〕
( 1 )材料 1 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 2 )材料 2 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人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 3 )材料 3 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汉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也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5 .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 材料 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 3 〕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 l )材料 1 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 2 )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2 ,指出材料 2 的错误。
 ( 3 )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3 ,分析材料 3 的错误。
[答案要点 〕
 ( l )材料 1 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 2 )材料 2 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巳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 1 把矛盾看乍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 3 )材料 3 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 1 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 3 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6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技更加进步 … …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意义。
(答案要点 〕
 ( l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 2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是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7 .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 l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 材料 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 材料 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 5 家分公司裂变为 28 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 l )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如何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科学实验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 .实践的主体是(      )

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3 .实践的客体是(        )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 .实践的中介是(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 .分析

1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4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6 ,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7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 .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

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 .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A .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 .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 .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 .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A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 .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

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 .法国科学家路易 ·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A .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 .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 .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

29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 .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 .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A .经验主义    B .先验论     C .绝对主义    D .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A  2 . B  3 . D  4 . A  5 . D  6 . C  7 . B  8 . C  9 . C  10 . C  1 1 . B  12 . C  13 . B 14 . C  15 . A  16 . A  17 . D  18 . A  19 . B  20 . D  21 . B  22 . A  23 . C  24 . C  25 . D 26 . C  27 . C  28 . B  29 . A 3 0 . C  31 . D

二、多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 .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13 . “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 .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观点

14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

C .不行而知(老子)

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 .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 .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 .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 .知行相互促进    B .行先知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行合一

22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23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 .真理原则   B .价值原则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

24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 .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 .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 .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 .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 .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 .价值的特性是(     )

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

27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 .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 .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 .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

A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 .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 .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

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 .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

A .必然     B .必然王国    C .自由     D .自由王国

 

[ 多项选择题答案 〕

 1 . AB  2 . ABC  3 . BD  4 . ABCD  5 . ABCD  6 . CD  7 . ABD  8 . ABC  9 . CD 10 . BCD 11 . ACD  12 . ACD  13 . ACD  14 . ABC  15 . ABD  16 . CD  17 . BC  18 . ABCD  19 . BC 20 . BC  21 . ABCD  22 . ABCD  23 . AB  24 . BCD  25 . ABCD 26 . ABCD 27 . BCD 28 . CD 29 . ABCD  30 . ABCD  31 . ABC  32 . BCD  33 . BCD  34 . BD

 

三、辨析题

1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 .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 .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5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四、材料分析题

1 . [材料 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材料 2 〕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材料 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 l )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 2 )材料 4 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 答案要点 〕

( l )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2 )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 . [材料 l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 2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日:“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邃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 答案要点 〕

 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3 .「材料 1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 2 〕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 ― 也许是唯一的 ― 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 材料 3 」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 l )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 2 )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 3 )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 答案要点 〕

( l )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 2 )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 3 )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巧.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 .阶级斗争史

B .思想发展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文化发展史

16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7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20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 .纯粹偶然的     B .纯粹必然的     C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 单项选择题答案 〕

1 . A  2 . C  3 . A 4 . D  5 . C  6 . D  7 . D  8 . B  9 . B  10 . C  11 . D  12 . C  13 . D 14 . C  15 . C 16 . B  17 . C  18 . B  19 . A 20 . C

 

二、多项选择题

1 .社会存在包括(     )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 .经济关系

D .全部社会关系

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 .它属于上层建筑

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

A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 .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 .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 .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1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2 .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

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4 .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 .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 .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 .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 .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 .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 多项选择题答案 〕

1 . ABC  2 . ABCD  3 . CD  4 . ABCD  5 . ABCD  6 . ACD  7 . AD  8 . AB 9 . ABC 10 . AB 11 . CD  12 . AB 13 . BC  14 . AB  15 . ACD  16 . ACD  17 . CD  18 . BD

 

三、辨析题

1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 .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 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 18 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 .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5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6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8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9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 .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 材料 l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 atoolmakinganimal ,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 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栓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材料 3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人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括,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材料 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请回答: ,

( 1 )根据材料 1 一 4 ,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 2 )根据材料 2 ,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 3 )根据材料 3 ,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 答案要点 〕

 ( l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栓桔。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梗桔,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 3 )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2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 材料 l 〕孟柯说:“民为贵,社根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 材料 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 “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 《 饮冰室合集 》 )

〔 材料 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 1 )材料 1 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 2 )分别指出材料 2 和材料 3 的思想倾向。

 ( 3 )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共同点。

「答案要点」

 ( l )材料 1 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 2 )材料 2 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 3 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 3 )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 .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 材料 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

[材料 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 材料 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 … … 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 1 )材料 1 和材料 2 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 2 )材料 3 与材料 1 、材料 2 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 3 )材料 2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 答案要点 〕

 ( 1 )材料 1 和材料 2 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 2 )材料 3 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 3 )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4 .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 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 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 l )材料 2 与材料 3 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 2 )材料 1 与材料 2 、材料 3 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 3 )比较材料卜 2 、 3 ,请回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 答案要点 〕

 ( l )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 2 )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 3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金宝,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池畔闲坐
原文地址《 大学马哲,复习题大全(含答案) a》发布于2016年12月26日

分享到:
打赏

评论

游客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