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父亲是孩子追梦路上的守护神,是孩子心底的超级英雄,他会身体力行地教会梦想的价值。
孩子追梦的底气,来自父亲的鼓励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银河补习班》中,马飞从小反应就比别人慢半拍。
老师和同学都叫他“缺根弦”,母亲也认为他天生就比别的孩子笨。
马飞看到连妈妈也这样定义自己,慢慢变得厌学、自卑,甚至开始破罐子破摔。
离开多年的父亲马皓文却坚信自己的儿子很聪明。
他对孩子和妈妈说:“我儿子一点也不笨!我希望他学的不只是知识,家长怎么说很重要,重要的是家长怎么做。”
马飞从倒数第一名变成了倒数第五名,这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被他看在眼里,称马飞为“我的天才儿子”。
最难得的是,马皓文在鼓励儿子时,不是虚假的敷衍。
而是眼里有光,充满信任和坚定,儿子能从他的眼神和语气里汲取力量,重新建立自信。
电影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马皓文问儿子长大后想干什么,儿子说想考清华北大。
马皓文却说,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追逐梦想。
关于梦想的价值,他打了这样一个比喻:“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箭靶子,如果你连靶子都找不着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高考时,马飞本来有希望冲击全省状元,教导主任劝他放弃当飞行员的梦想参加高考,被马飞婉拒了。
父亲的陪伴是最好的补习班
《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没有花一分钱为孩子补过课,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陪伴孩子上。
他带儿子亲近大自然,陪儿子躺在草地上,讲“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古诗词。
带他出门旅行开阔视野,给他讲各种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他不放过任何寓教于乐的机会,甚至在工地上干活时也不忘给儿子普及初中物理课本中将要学到的连通器原理。
所谓全宇宙最好的“银河补习班”就是马皓文对马飞的补习,本质是父亲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心理学家麦克·文尼曾做过一个实验,每天和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足6小时的孩子比。
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更勇敢、开朗,平均成绩也更高。
看看周围,我们会发现爸爸能陪伴的孩子,往往更优秀,更自信,更有安全感和自律意识。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说:“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
好的教育,离不开父亲的陪伴。
孩子的成长过程,无法再重来一遍,而父亲前半生在陪伴孩子上偷的懒,会变成孩子后半生爬不出的深坑。
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培养出能扛事的孩子
其实每个父母都知道,孩子终归要离开我们的庇护,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而现实生活不止有蓝天白云晴空万里,更有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银河补习班》中,马飞所乘坐的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太空意外失联。
面临永远都可能无法重回地球的绝境,绝望中他回忆起了自己那个最了不起的爸爸。
马皓文的一生,可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
自己设计的桥梁被篡改了数据,他替整个设计院背锅,在监狱里呆了7年。
妻子带着儿子改嫁,被最信任的徒弟出卖和背叛,被狱友刁难,他都一一挺过来了。
出狱后,他的境况并没有好转,赚钱艰辛,申诉无门。
但他仍保持乐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并把这种精神身体力行地融入到对儿子的教育中。
马皓文带马飞去看航展,回程时意外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暴雨。
更不幸是两人在暴雨中走散了,马飞被困在齐腰深的洪水中。
马飞生死攸关的时候,马皓文用救援官兵的喊话器告诉马飞,看看自己周围有什么,要动脑筋一直想。
马飞就地取材,用门板和床单制作木筏,最终获救。
任何课本上都没有用门板制作木筏的教程,也没有补习班教授这个。
然而这有可能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中学生有可能做到的。
马飞在纸条上写了这样一行字:爸爸,像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这句话就是他们父子的人生信条。
有位作家曾说:社会才是检验一个人和一对父母的最终标准,而这个标准,最核心的是面对挫折的能力,即逆商。
电影中,以阎主任为代表的父亲,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逆商养成。
把儿子培养成了省高考状元,却接受不了任何挫折。
哪怕是考试不及格这种小事,最终成了疯疯癫癫的流浪汉。
还记得去年跳桥自杀的浙大博士生侯某吗?
因无法适应学业和社会,留下一句轻飘飘的“有那么点累了,所以就算了”。
然后投江自尽,留下肝肠寸断的父母独自承受。
最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课本上的文化知识,是扛事的能力。
孩子能扛多大事,就能成多大事。
父亲的终极使命,其实是培养出能扛事的孩子,既教会他怎么成功,也教会他勇敢面对困难和失败。
如此,他们才能在独自面对这个美好也残酷的世界时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