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首页 » 名人轶事 »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

咱们尽量啊,

尽量抛开那些云里雾里的传说,

让自己冷静下来。

虽然人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

大脑很容易受以前接受过的信息影响,

这本身没什么不好,

只是大众传媒给《蒙娜丽莎》披上的神秘外衣实在忒厚了,

再给它增加一些神秘气氛就不是我们的责任了。

大家尽量冷静

1.jpeg

《蒙娜丽莎》77X53cm 约1503年 木板油画 现藏于卢浮宫

一、尺寸,材质

很多人见到蒙娜丽莎的第一眼都会惊叹一件事,这幅画真是太小了,还真是,长只有77厘米,宽53厘米,大家身边有卷尺的可以拉开比划一下,真的不大,虽然印象里感觉她面积很大。

它是画在一个杨木板底子上的油画。说是油画好像没那么准确,因为达芬奇也不纯用油作为颜料的媒介剂,他还用了鸡蛋液。整张画用罩染的绘画技法绘制完成,也可能是他在坦培拉的基础上加入了油,让整个画面看起来厚重,有质感。

罩染法

说到罩染法多聊几句。


罩染法就是先在木板底子上画一层单色,然后一层层的进行颜色的叠加、罩染,最后得出自己想要的效果,那会儿还没有调和颜色,画都是这么罩染画出来的。


可能这个过程对没有专业学过绘画的朋友们,会有些陌生和抽象。


那我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大家了解一下。罩染画法有点像女性朋友们化妆。


看我太太化妆,一般都是先在脸上拿粉底画出一层白,然后拿腮红把脸蛋给扑红,有的人喜欢粉红的透点橘色的效果,就先扑粉红色,再看效果扑上点橘色,然后画眼影和口红也是,都是拿化妆品的颜色去叠加的,一般都是单色叠加。


而所谓用罩染法画画也是如此,先画单色,然后再用其他单色去叠加罩染。

22.jpeg

比如蒙娜丽莎的肤色,应该就是在色底子上先画一层绿色,刷一层,彻底干了之后画黄色,再刷一层,干了之后再画红色,就这么一遍一遍的调整,过程非常复杂,繁琐。


我之前用罩染法画画,可能一米大左右的画,每天10小时工作,大概要花掉一个月的时间,都是功夫活儿。


说回来,

达芬奇画蒙娜丽莎他罩染了多少层呢?

法国科研人员们运用了高科技的X射线荧光多光谱相机(这相机的名字够酷炫的),此相机可以透视肉眼看不到的颜料层。他们对画儿进行了拍摄研究,最后得出,蒙娜丽莎的颜料层有30,结论一出,大家都惊呼好了不起。


但其实,可以说任何一张用罩染法绘制的油画都要30多层,以前在课上老师们的嘱咐是画32才能有一个好的效果,这么算一算,达芬奇同学还少画了两层,哈哈开个玩笑,这个层数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画面的效果最终还要看艺术家本人的感受,他本人说了才算。

二、看细节

画面中有一个年轻女人,被很多史学家认为是丽莎·盖拉尔迪尼,上几期节目讲过她是谁,就不多描述了。

坐姿

达芬奇是从四分之三侧面(或者是五分之四)的角度去画丽莎,这也是个经典的肖像姿势。(看本文开头的肖像)

丽莎的右手搭在左手的手腕上,左手抓着椅子木扶手的边缘,这个木扶手和观众的视线是平行的,所以就挡住了丽莎的下半身,也就是说如果她直着,从画家的角度,只能看到她的侧面,不过她几乎整个身子转了过来,让画家看到了她四分之三的侧面。

这个坐姿大家不妨可以试试,坐久了还挺别扭的,容易扭着腰。

眉毛

3.jpeg

再看蒙娜丽莎的脸,眼睛是斜视右前方,脸上没有眉毛,眉毛的事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当时的时尚,要把眉毛剃掉才好看,也有人动用高科技照相机,照出了有过画眉毛的痕迹,我个人是相信后者,应该就是当时画了,后来各种原因脱落了吧。几乎同时代的作家瓦萨利也曾描述过这幅画,原话说是:


“眉毛,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稀,与随着毛孔蜷曲的头发一样,再逼真不过了。”


当然他的描述也受后来学者的争议,虽然有争议,也能侧面说明,那会儿画家画人物肖像,是得画眉毛的。

衣服

4.jpeg

她头上还包裹了一层透明的纱巾,身上穿的衣服并不显眼,右肩膀上斜着披了一条披肩或是围巾,有很多皱褶,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它的存在,丽莎也没有戴任何首饰。


有一些学者猜测,达芬奇以这种朴素的方式画丽莎有一定的寓意,意味着丽莎的美不需要任何花哨的装饰,他想突出这位贵妇人的真实美,所以就去掉了所有的修饰,把重点放在丽莎的表情动作本身。


其实只是看起来朴素,仔细看衣服也还是很讲究的,她身上的丝线纺织的裙子,轻薄的面纱,都可能是丝绸商丈夫店里最昂贵的商品,包括衣服领口,图案都不简单。跟现在很多极简的品牌服装很像,虽然款式颜色简单,但细节和材质都很讲究,一点儿不马虎,简约有品位。

神秘微笑

5.jpeg

再说回蒙娜丽莎的表情,最引起世人关注的,肯定是她的笑容了,作家瓦萨利的描述应该是关于蒙娜丽莎微笑的最早一拨描述了:

 

“在莱奥纳多的这幅作品中,有着一种令人心醉的微笑,那样的超逸,那样的圣洁,此微笑难以捉摸,不可思议,生活中没有比此更具活力的微笑了。”

 

的确不错,即使看蒙娜丽莎这张画看了千百遍,但只要你每一次仔细看她,都会感觉到画里画的是一个真实的人。怎么说呢,你会觉得画中的这个人有情感,她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她微笑了,这个微表情很容易引起大家的猜测,猜的也都是她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但这种内心活动确实太个人化、私人化了,大家猜一猜图一乐也挺好的。

我还听过一种说法是:达芬奇是借着蒙娜丽莎在画自己。这种说法我认同一部分,其实任何画家画肖像的时候,首先是运用自己多年形成的绘画风格和习惯,其次,他总是会把肖像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倾向进行调整,比如如果达芬奇喜欢这种不可捉摸的状态,于是就有了画中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都是有可能的,也合情合理,但我是觉得没有到神秘莫测的程度。

三、

那达芬奇在这张画里到底用了什么技法?

是什么技法让蒙娜丽莎显得如此神秘?


要回答这些问题,

那就不得不提到晕染法空气透视法

也是聊达芬奇必聊的两点。

晕染法也叫朦胧法,顾名思义一下,就是使画面看起来朦朦胧胧的绘画技法,显然,什么东西一旦朦胧了,自然添了几分神秘。

6.jpeg

右图:据说是拉斐尔模仿《蒙娜丽莎》的构图姿势,这两幅画晕染的程度不同,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这个技巧被达芬奇发展成熟,你要说就是他发明创造的,那也不为过,在达芬奇之前,很多画家还是很执着于物体边缘线的描绘,到了他老人家这里,就不是了。


大家看蒙娜丽莎的脸、胸前和手,几乎找不到清晰的边缘线或是很明显的色块,都是很柔和的色彩渐变,由深到浅又由浅到深的过度,朦朦胧胧的。


那他怎么去画出这种效果的呢?


达芬奇具体怎么画的就无从考证了,但他老人家发展了这个技法一直流传到现在,一般现在我们再用晕染法画这种朦胧的色彩过度时,比如嘴唇,在勾勒完嘴唇结构之后,一遍遍的罩染唇色,每一遍都是拿一只小小的软羊毛笔,晕开颜色和颜色之间清晰的边缘.

7.jpeg

Dior眼影

我还拿化妆来举例子,比如说眼影,先画一个比较实在的颜色,然后拿化妆刷给晕开,让眼影看起来自然朦胧一点儿,色彩有了深浅渐变效果,就显得妆容很丰富。(净举化妆的例子了,它们确有相似之处。)

空气透视法

除了使画面看起来朦胧的晕染法,达芬奇还运用了空气透视法,说通俗点,就是景物在大气波动的影响下,看起来会产生近实远虚,近明远暗,近暖远冷的视觉效果。看画面。

10.jpeg

风景:左边弯曲的小路、右边的桥,刻画的都较为细致,而远处的山和水,就逐层的变虚了。(近实远虚)

从光线上讲,近处的风景亮一些,远处是灰暗的山峦。(近明远暗)

画面中的近暖远冷,也很容易看出来,近处的景物是红褐色的,中景部分就变为了黄绿色,最远处的山水呈现出青蓝色的效果。

这些是达芬奇经过观察自然,用画笔体现在了画面上,来暗示距离的远近。据说当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只是给这种表现客观视觉现象的方法起了一个名字,叫:空气透视法。大家以后爬山的时候也可以注意一下,等到了山顶之后远眺,体会一下空气透视法带来的视觉体验。(有雾的天儿不行)

忽视的细节

11.jpeg

还有一个细节,画面两边,在丽莎的左右胳膊两边,有两块黑黑的半圆形球状物,背后还有一条横着的石台,很明显,丽莎是坐在了一个阳台上,而那两个球状物,其实是两根柱子的局部,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猜测,蒙娜丽莎可能被裁减过,画面中的立柱被裁掉了,就留下了这么个底座局部,至于谁裁的无从可考。如果是真的,那这500年间她到底经历了什么,转了多少次手?


不得而知。

小结

这些未知也加深了她的神秘,但要我说,任何一张古画都有满满的未知。蒙娜丽莎的好不在于她的未知和她的神秘,而在于它的理念,我感受到的,是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心的达芬奇,一个人(类),在自己的画里传达了另一个人(类)的情感,他用绘画来表现一个普通人的心理活动,对于他的时代,是一件很先锋的事,就如同达芬奇在其他领域的探索一样,不被同时代的人们所理解,大部分作品都中途停滞,被人嘲笑半途而废,所幸他的好奇心伴随了一生,直到生命的结束。


虽然那个时代没有分科,有不少多才多艺的好奇者,但达芬奇还是向前多走了一步。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娜仁,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池畔闲坐
原文地址《 《蒙娜丽莎》》发布于2018年8月14日

分享到:
打赏

评论

游客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